歡迎來到 Wargaming.net Wiki!
變換

AE Phase I

跳轉到: 導覽搜尋

E Phase I的戰車,這是一種美國戰車,以前似乎沒人聽說過。好吧,也許不是這個名字,但有些人可能已經在RP Hunnicutt寫的《艾布拉姆斯:美國MBT的歷史》一書中讀過。該項目本身從來沒有走出藍圖階段,並且 AE Phase I 來自Associate Engineers,Inc,但從未被用來命名該項目。

克萊斯勒公司在研究和開發計劃下獲得了兩份合同,以生產一種新型中型戰車,其中一項具有四履帶懸掛系統,另一項具有通常的兩履帶懸掛系統。

在底特律兵工廠,對四履帶戰車的初步研究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這種車輛的草圖出現在1951年5月16日。在向研究和開發委員會提交,有關坦克和汽車發展的演講中。約瑟夫·威廉姆斯 和 克利福德·布拉德利 在阿森納;對帶有靜液壓驅動的四履帶式坦克進行了初步研究。四軌車輛的最大的吸引力在於分擔履帶的耐久性,即使兩個前履帶被打斷,其餘兩個後履帶也應許車輛能保有機動力。第二個特徵是在使用大直徑砲塔轉環時,能夠擁有更好的裝甲配置。

克萊斯勒於1953年3月向底特律軍械庫提交了報告,內容涉及對所需車輛,四履帶中型坦克與兩履帶懸吊;新中型戰車的概念研究。最初的報告之後是5月和7月的其他數據,儘管這些研究都沒有初步的概念,因此沒有詳細的設計信息。


克萊斯勒的兩個建議都使用相同的砲塔設計。外部砲塔基座為345cm,並安裝在內徑236cm的環上。由於運輸目的,後來對該設計進行了修改;將外徑減小到317cm,但保留了原始的內圈直徑。全部四人乘員組被安置在砲塔內,砲手在右前方,指揮官在右後方。裝填手通常在左後方的位置。而駕駛員位於左前方,並且其位置將隨車輛自動旋轉;因此無論轉塔位置如何,將始終面向前方。105毫米火砲安裝在轉子護罩模組中,左側為30口徑同軸機槍,右側為砲手的鉸接伸縮瞄準具。也有雷達測距儀的規格,但未提供詳細信息。在指揮塔中還安裝了50口徑機槍。 四履帶中型戰車的動力總成和懸吊系統,與常規設計不同。四履帶式車輛的引擎額定功率為500至600匹馬力。連同四個牽引馬達(前兩個在後方兩個)一起,透過主動力輪將動力傳遞到履帶上。由於駕駛員位於砲塔中,因此需要用於轉向,制動和變速箱控制的電子系統。兩個克萊斯勒中型坦克的估計重量約為45噸。

第一階段設計 克萊斯勒並不是唯一一個研究四履帶傳動概念的人。與Associated Engineers,Inc .的合同。(AE)還對這一想法進行了調查,他們的工作產生了比其他任何研究都更為詳盡的分析結果。他們的最初工作考慮了四履帶電力驅動車輛。該車具有四個獨立的牽引電機,類似於克萊斯勒的建議;但對其進行了詳細說明。

應該是戰車世界AE Phase I的藍圖 AE第一階段的特點是四名機組人員處於正常位置。指揮官,砲手和裝填手位於砲塔中,駕駛員位於底盤的前中部。105毫米T140機砲安裝在大砲塔上,砲塔安裝在內徑279厘米的環上。該戰車由實驗性八缸Continental AOSI-1195-5氣冷式引擎提供動力,額定功率為710匹馬力。引擎將驅動大型直流發電機,以向四個牽引馬達提供電力。

不幸的是,進一步的分析表明該設計存在一些重要問題。每個懸吊單元均由單獨的直流馬達驅動,提供了總牽引力的25%。由於每個馬達只能占用發電機最大功率的25%;因此一條履帶的損耗,將導致只剩75%的輸出可用。此外還表明,如果失去一條履帶。則有必要切斷該履帶,另一邊履帶的電力供給,才能讓戰車實現轉向。 因此,一條履帶的毀損將導致可用功率減少了50%。不可能將全部功率切換到其餘正常的兩條履帶上;就算每個牽引馬達都有足夠的能力來利用發電機輸出的50%功率。但重量限制卻使得安裝四個牽引馬達不切實際。

攀登陡峭的山丘時出現了另一個主要問題。車輛重量的較大部分由後懸吊單元支撐,從而增加了後主動輪的動力需求。另外,前懸吊單元在爬上障礙物時可能會完全失去牽引力,這意味著後部傳動系統需要全功率,而四牽引馬達設計無法做到這一點。結果,與Associated Engineers,Inc.的合同擴展到研究II期車輛,以克服I期期間遇到的一些問題。

第二階段設計 相關工程師開始通過改進的設計階段II解決AE階段I的問題。四馬達設計被兩台大馬達取代;每個馬達都將為坦克同一側的那對履帶提供動力。這些馬達安裝在發電機的那一側,位於發電機後殼上,並通過齒輪和傳動軸連至主動力輪。


如果一條履帶被損壞,則驅動裝置可將其解開,且不用切斷對向履帶的供應輸出。並將全部功率施加到該側的其餘履帶上。因此,戰車可將動力完全使用。當爬上陡峭的山坡時,也保持了全部牽引力。 電力驅動系統以重量增加為代價,因此II期研究還包括使用液力變矩器(液壓聯軸器)的變速箱。這將用XT-500-1變速箱代替發電機和牽引馬達。還考慮了靜液壓傳動,但是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在當時可用的靜液壓部件的成熟度,在這種應上用是不可行的。

將牽引馬達的數量從四個減少到兩個,並對其進行了重新定位,從而可以對懸吊進行重新設計。仍然使用扭力桿使66公分的路輪運作,但減小了主動輪的尺寸,並拆除了履帶支重輪。後懸吊的前兩個輪子和最後一個輪子上的減震器被重新安置到車體內部。

這些變化還使坦克的長度和砲塔環的內徑減少到240厘米。鑄造砲塔也經過了重新設計,具有與M48中型坦克相同的防禦能力。由於重新設計,機組人員也被調動了,指揮塔被重新安置在砲塔的左後方,但砲手和裝填手仍保持原位。新砲塔在後部還設有逃生艙口。坦克的裝備與第一階段相同。

對於電力驅動版本,第二階段帶有液力變矩器變速箱的模型,總體作戰重量估計為51噸。其第二階段的總體作戰重量估計為49噸。AE階段II提案比AE階段I更完全的使用[可用功率]。

不幸的是,第一階段AE和第二階段AE的研究都表明,這兩款車都沒有雙履帶式坦克那麼優。遇到的另一個問題是;同一側的兩條履帶之間的間隙。會導致地面壓力增加,並且無法預測失去履帶後剩餘的移動率。 最終,四履帶系統被認為不值得增加複雜性 和 降低效率。此類戰車的進一步開發就這樣中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