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0日 (四) 13:53的修訂版本 | | 2022年1月20日 (四) 15:51的修訂版本 |
第 3 行: | | 第 3 行: |
| |content=[[File:Wows flag Pan Asia.png|frameless|left|link=]]泛亞科技樹並非源自一個特定的國家,而是包括來自亞太地區不同國家地區的艦艇。現在戰艦世界的泛亞科技樹之中包含有分別來自人民解放軍海軍、中華民國海軍、印尼海軍、大韓民國海軍和泰國皇家海軍的眾多艦艇。在遊戲中,每艘艦艇可以懸掛泛亞科技樹旗幟,也可以飄揚各自的海軍旗幟。 | | | |content=[[File:Wows flag Pan Asia.png|frameless|left|link=]]泛亞科技樹並非源自一個特定的國家,而是包括來自亞太地區不同國家地區的艦艇。現在戰艦世界的泛亞科技樹之中包含有分別來自人民解放軍海軍、中華民國海軍、印尼海軍、大韓民國海軍和泰國皇家海軍的眾多艦艇。在遊戲中,每艘艦艇可以懸掛泛亞科技樹旗幟,也可以飄揚各自的海軍旗幟。 |
| ---- | | | ---- |
? | [[File:Wows flag China.png|68px|frameless|left|link=]][[Image:Ship_PZSD506_Anshan.png|frame|right|link=Ship:Anshan|PLAN ''鞍山'', Tier VI 驅逐艦]]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PLAN)正式組織於1950年9月,最初是在中國內戰(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在從中華民國海軍脫離的部隊基礎上建立的,名義上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個分支。 | | + | [[File:Wows flag China.png|68px|frameless|left|link=]][[Image:Ship_PZSD506_Anshan.png|frame|right|link=Ship:Anshan|PLAN 鞍山,VI級驅逐艦]]'''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PLAN)'''於1950年9月正式成立,最初是建立在中國內戰(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從中華民國海軍叛逃的部隊之上。雖然當時在名義上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獨立分支,但從屬於地面的戰友的地位這給他們帶來了各種成長的煩惱。 |
| | | | |
| | | | |
第 9 行: | | 第 9 行: |
| | | | |
| ---- | | | ---- |
? | [[File:Wows flag ROC.png|68px|frameless|left|link=]][[Image:Ship_PZSD508_LoYang.png|frame|right|link=Ship:Loyang|ROCS ''洛陽'', Tier VIII 驅逐艦]]中華民國海軍(ROCN)的前身是清朝末年新建海軍。而中華民國海軍的創始可以追溯到1912年,在清朝滅亡和隨後的中華民國建立之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了海軍部。中華民國海軍在民國初年的政治混亂中,最終效忠於當時由國民黨主導的國民政府。面對當時的國防壓力,中華民國的海軍深知自己無法對抗日本帝國海軍(IJN)的海上力量,因而一直把重點放在河上巡邏和沿岸作戰上。 | | + | [[File:Wows flag ROC.png|68px|frameless|left|link=]][[Image:Ship_PZSD508_LoYang.png|frame|right|link=Ship:Loyang|ROCS 洛陽,VIII級驅逐艦]]'''中華民國海軍(ROCN)'''的前身是清朝末年新建海軍。而中華民國海軍的創始可以追溯到1912年,在清朝滅亡和隨後的中華民國建立之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了海軍部。中華民國海軍在民國初年的政治混亂中,最終效忠於當時由國民黨主導的國民政府。面對當時的國防壓力,中華民國的海軍深知自己無法對抗[[艦艇:日本艦艇|日本帝國海軍(IJN)]]的海上力量,因而一直把重點放在河上巡邏和沿岸作戰上。 |
| | | | |
| | | | |
第 17 行: | | 第 17 行: |
| | | | |
| ---- | | | ---- |
? | [[File:Wows flag South Korea.png|68px|frameless|left|link=]][[Image:Ship_PZSD109_Chung_Mu.png|frame|right|link=Ship:Chung Mu|ROKS ''忠武'', Tier IX 驅逐艦]]雖然直到1948年8月15日大韓民國成立後不久才非正式成立,但現代的“大韓民國海軍(ROKN)”起源於1945年11月11日日本從朝鮮半島撤出後成立的海防部隊。起初負責韓國水域的當地巡邏和沿岸防禦,其海防部隊逐步發展成為韓國海岸警衛隊并最終改組為大韓民國海軍。 | | + | [[File:Wows flag South Korea.png|68px|frameless|left|link=]][[Image:Ship_PZSD109_Chung_Mu.png|frame|right|link=Ship:Chung Mu|ROKS 忠武,IX級驅逐艦]]雖然直到1948年8月15日大韓民國成立後不久才非正式成立,但現代的'''大韓民國海軍(ROKN)'''起源於1945年11月11日日本從朝鮮半島撤出後成立的海防部隊。起初負責韓國水域的當地巡邏和沿岸防禦,其海防部隊逐步發展成為韓國海岸警衛隊并最終改組為大韓民國海軍。 |
| | | | |
| | | | |
第 25 行: | | 第 25 行: |
| | | | |
| ---- | | | ---- |
? | [[File:Wows flag Indonesia.png|68px|frameless|left|link=]][[Image:Ship_PZSD107_Gadjah_Mada.png|frame|right|link=Ship:Gadjah Mada|KRI ''Gadjah Mada'', Tier VII destroyer]]Founded on 10 September 1945 — during the opening days of the Indonesian National Revoultion — 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 Navy''' (''Tentara Nasional Indonesia-Angkatan Laut'', or TNI–AL) was initially comprised primarily of Indonesian sailors with experience serving in the Royal Dutch or Imperial Japanese navies. Initially bolstered by captured Japanese ships, they clashed with the Dutch Navy several times over the course of the conflict. | | + | [[File:Wows flag Indonesia.png|68px|frameless|left|link=]][[Image:Ship_PZSD107_Gadjah_Mada.png|frame|right|link=Ship:Gadjah Mada|KRI 加劄馬達,VII級驅逐艦]]'''印度尼西亞海軍'''(''Tentara Nasional Indonesia-Angkatan Laut'',或TNI–AL)成立於1945年9月10日,在印度尼西亞國民革命的初期,最初主要由在荷蘭皇家海軍或日本帝國海軍服役的印度尼西亞水手組成。革命中的艦隊由被俘的日本艦船組成,在沖突過程中與荷蘭海軍發生了數次沖突。 |
| | | | |
| | | | |
? | The end of the revolution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onesian Navy into a modern naval forc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Round Table Conference in December 1949, the TNI-AL was transferred a variety of war equipment and naval bases. Over the next decade, the TNI-AL enhanced its strength and improved its capabilities, reorganizing itself into distinct fleet forces, founding a Marine Corps — the Naval Commando Corps Command (''Korps Komando-Angkatan Laut'', or KKO-AL) — while building a focus on naval aviation. Their access to naval combat equipment grew in scope and size, both from the Netherlands and various other countries. | | + | 革命的結束標誌著印尼海軍向現代化海軍發展的開始。根據1949年12月圓桌會議的結果,印尼海軍獲得各種戰爭裝備和海軍基地。並在接下來的數十年間強化了自身海軍實力,組建了一直獨特的艦隊,還成立了自己的海軍陸戰隊和海軍航空兵。它從它國獲得海軍作戰裝備的種類和規模都在不斷擴大,不論是從荷蘭或是其他國家。 |
| | | | |
? | With their increased capabilities, the TNI-AL helped deal with a myriad of separatist movements that sprung up during the 1950s. By the height of the Cold War, a fledgling Indonesia had been largely saved from disintegrating from within and found itself embroiled in the larger conflict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Soviet Union that permeated the globe. A number of ex-[[Ship:Ships of U.S.S.R.|Soviet Navy]] vessels found their way into TNI-AL service as the nation developed closer ties with the Soviets. Amidst the fallout of a September 1965 ''coup d'état'', Indonesia severed ties with the Soviet Union. Several years of additional political turmoil ultimately resulted in a more democratic government that pursued closer ties with — and economic investment from — Western nations like the U.S.A. and United Kingdom. | | + | 隨著印尼海軍實力的日益增強,使得其成功幫助政府處理了20世紀50年代湧現的無數分裂主義運動。幫助羽翼未豐的印度尼西亞在冷戰最激烈的時候免於被內部解體,安然的生存於這場遍及全球的美蘇衝突之中。隨著與蘇聯的關係日益密切,一些[[艦艇:蘇聯艦艇|蘇聯海軍]]進入了印尼海軍服役。在1965年九三〇事件的餘波中,印尼切斷了與蘇聯的聯繫。幾年的政治動蕩時間最終導致了一個更加民主的政府的誕生,它追求與美英國等西方國家建立更緊密的聯系,並尋求來自西方國家的經濟投資。 |
| | | | |
? | The TNI-AL undertook a significant modernization effort in the 1980s, adding missile cruisers and other advanced technology to their arsenal. Currently, Indonesia fields the largest navy of any southeast Asian nation, and is notable for its capability to build modern missile cruisers and submarines via treaties with South Korea. | | + | 印度尼西亞海軍在1980年代進行了一次重大的現代化改進,增加了導彈巡洋艦和其他先進技術到它們的武備庫。目前,印度尼西亞擁有東南亞最強大的海軍,並且因為與韓國簽訂協定得以有能力建造现代导弹巡洋舰和潜艇聞名於世。 |
? | ---- | | + | |
? | [[File:Wows flag Thailand.png|68px|frameless|left|link=]][[Image:Ship_PZSD103_Phra_Ruang.png|frame|right|link=Ship:Phra Ruang|RTNS ''Phra Ruang'', Tier III destroyer]]Following conflicts with both the British Empire and France — both of whom occupied neighboring countries — Siam began to reorganize its military in the latter portion of the 19th century. The '''Royal Thai Navy (RTN)''' was founded in 1875, when it was originally known as the Royal Siamese Navy. Despite royal backing, Siam was without modern warships until the conclusion of World War I, when Siamese citizens donated money for King Mongkut to purchase an R-class destroyer — HMS ''Radiant'' — from the [[Ship:Ships of U.K.|Royal Navy]]. Re-named and commissioned into her new navy, RTNS ''Phra Ruang'' was the first state-of-the-art warship that saw service with the RTN. | | + | |
| | | | |
| | + | ---- |
| | + | [[File:Wows flag Thailand.png|68px|frameless|left|link=]][[Image:Ship_PZSD103_Phra_Ruang.png|frame|right|link=Ship:Phra Ruang|RTNS 帕襄,III級驅逐艦]]在於英法兩個國家(這兩個國家都占領了泰國的鄰國)發生了衝突後,暹羅在19世紀後半葉開始重組軍隊。 |
| | + | '''泰國皇家海軍(RTN)'''成立於1875年,當時被稱為暹羅皇家海軍。但經管有著皇室的支持,暹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前並沒有現代化戰艦,當時的暹羅公民捐款給拉瑪四世國王,從[[艦艇:英國艦艇|英國皇家海軍]]購買了一艘R級驅逐艦“HMS 輻射號”。這艘船被重新命名為“RTNS 帕襄”並服役於她的新海軍,這是第一艘服役於暹羅海軍的現代化戰艦。 |
| | | | |
? | Siam later placed orders with Japanese shipyard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wo coastal monitors, two submarines, and number of destroyers. These ships were involved in the 1932 ''coup d'état'' that transformed the absolute monarchy of Siam into the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of Thailand, as well as the Franco-Thai War, which saw Thailand take advantage of the fall of France in 1940 to reclaim territory lost to the French during the conflicts of the 19th century. The conclusion of the Franco-Thai War was mediated by Japan and the treaty signed in Tokyo on 9 May 1941. Barely seven months later, Japan invaded and subjugated Thailand, forcing her government to declare war on the Allied powers in January 1942. | | + | 暹羅隨後向日本造船廠訂購了兩艘海岸巡邏船、兩艘潛艇和數量眾多的驅逐艦。這些船只參與了1932年的暹羅立憲革命,將暹羅的君主專製轉變了當今泰國的君主立憲製,並發動了第二次泰法战争,利用1940年法國淪陷的那個秋天收復了在19世紀沖突中被法國侵佔的領土。法泰戰爭最終由日本的調解下於1941年5月9日在東京簽署的條約而結束。但在七個月後,日本入侵並征服了泰國,迫使泰國征服在1942年1月向同盟國宣戰。 |
| | | | |
? | The conclusion of World War II in the summer of 1945 brought additional political turmoil to southeast Asia; the withdrawal of the Japanese and the weakening of colonial European forces left room for many countries to undergo significant leadership changes. Backed by the Soviet Union and China, communist ideology began to expand throughout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With the aid of the United States — and royal influence — Thailand was able to resist communist influence and join the United Nations, allowing units of the RTN to participate in both the Korean and Vietnam Wars (in cooperation with South Korea and South Vietnam, respectively). | | + | 1945年夏天,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給東南亞帶來了更多的政治動蕩。日本人的撤退和歐洲殖民勢力的削弱給許多國家留下了經歷重大變革的空間。在苏联和中国的支持下,共產主義思想開始在中南半島傳播。在美國與皇室的合力下,泰國最終抵擋住了共產主義的影響並加入了聯合國,泰國海軍也由此參加了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分別協助大韓民國和越南共和國)。 |
| | | | |
? | Today, the modern RTN continues to develop their overall capabilities, and is notable as the only southeast Asian nation to operate an aircraft carrier. Like their counterparts in Taiwan, local shipbuilding also has the ability to deliver modern frigates and destroyers without the need to purchase them from Western navies. | | + | 如今,現代化的泰國皇家海軍繼續發展著它們的綜合實力,並成為東南亞唯一擁有航母的國家。與台灣一樣,當地的造船業也有能力建造現代化的護衛艦和驅逐艦,而不必完全依賴於西方國家。 |
| ---- | | | ---- |
| ===Destroyers=== | | | ===Destroyers=== |
泛亞科技樹並非源自一個特定的國家,而是包括來自亞太地區不同國家地區的艦艇。現在戰艦世界的泛亞科技樹之中包含有分別來自人民解放軍海軍、中華民國海軍、印尼海軍、大韓民國海軍和泰國皇家海軍的眾多艦艇。在遊戲中,每艘艦艇可以懸掛泛亞科技樹旗幟,也可以飄揚各自的海軍旗幟。
PLAN 鞍山,VI級驅逐艦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PLAN)於1950年9月正式成立,最初是建立在中國內戰(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從中華民國海軍叛逃的部隊之上。雖然當時在名義上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獨立分支,但從屬於地面的戰友的地位這給他們帶來了各種成長的煩惱。
人民解放軍海軍於20世紀50年代早期的擴張,主要是源自從蘇聯海軍購買的舊式護衛艦和驅逐艦,而中共則在蘇聯的幫助下於本國境內發展了造船和海軍建築技術。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和蘇聯解體,人民解放軍海軍仍主要集中在沿海和河流作戰上。如今的中國大陸,在世界事務和海軍事務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這使得人民解放軍海軍的現代化和遠洋能力爆炸性增長,並在今天繼續擴大。中國人民解放軍至少經營著一艘現代航空母艦,這艘航母改造自前蘇聯時代的未完成艦艇,同時人民解放軍海軍也發展他們自己的航母建設計畫;1981年,他們擁有了第一艘核彈道飛彈潜艇,並繼續改進自己的各式水面艦艇和潜艇。
ROCS 洛陽,VIII級驅逐艦
中華民國海軍(ROCN)的前身是清朝末年新建海軍。而中華民國海軍的創始可以追溯到1912年,在清朝滅亡和隨後的中華民國建立之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了海軍部。中華民國海軍在民國初年的政治混亂中,最終效忠於當時由國民黨主導的國民政府。面對當時的國防壓力,中華民國的海軍深知自己無法對抗
日本帝國海軍(IJN)的海上力量,因而一直把重點放在河上巡邏和沿岸作戰上。
在1937年第二次中日戰爭開始的日子裏,中國海軍僅存的少量艦艇幾乎被消耗殆盡,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鄰近結束,中國獲得自美國租借的一些艦艇,這支海上力量實際上才重新存在。重建的中華民國海軍擁有來自日本投降、賠償的艦艇與來自盟軍援贈的艦艇。但是在之後國內的政治風波之中,也就是1946年3月爆發的中國內戰期間,一些海軍部隊因為支持共產主義軍隊而叛離,使得中華民國海軍再次面臨被摧毀的境地。1949年10月,在蔣中正與國民革命軍在大陸上為毛澤東主導的共產黨挫敗之後,忠實的中華民國海軍部隊幫助和保護了超過100萬民眾從中國大陸撤離到臺灣島。
在韓戰爆發之後,西方國家的海軍,尤其是美國的海軍迅速地與中華民國海軍發展關係,並在此後的幾十年中支持他們。各國科技和海軍物資的轉移使中華民國海軍保持了現代性,儘管當地造船廠缺乏自主建造潜艇的能力,但已成功地委託建造了一批護衛艦、巡防艦和當地巡邏船加入海軍服役。整合了從美國、法國、德國和荷蘭購買的船隻,現代中華民國海軍得以遂行地方沿海控制和反封鎖措施的任務。
ROKS 忠武,IX級驅逐艦
雖然直到1948年8月15日大韓民國成立後不久才非正式成立,但現代的
大韓民國海軍(ROKN)起源於1945年11月11日日本從朝鮮半島撤出後成立的海防部隊。起初負責韓國水域的當地巡邏和沿岸防禦,其海防部隊逐步發展成為韓國海岸警衛隊并最終改組為大韓民國海軍。
這支新興的海軍幾乎沒有時間來開發任何艦船就被捲入了朝鮮戰爭。在獲得他國出售和捐赠的二战剩余艦船和物资,以及联合国成员国海军的积极支持下,大韓民國迅速建立了一直有效且具有進攻性的海軍。當戰爭結束後,這支海軍漸漸發展為一支能夠維持住大韓民國與朝鮮民族主義人民共和國之間長期而不穩定的和平的海軍。
自朝鮮戰爭結束以來,韓國海軍一直致力於建設海軍力量,以遏製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海軍(DPRKN)及其沿海軍事力量。到20世紀70年代末,韓國經濟與造船業的增長使他們得以自行發展海軍艦隊,擁有了自主建造的護衛艦、驅逐艦和輕型巡洋艦。現代大韓民國海軍繼續執行著威懾侵略、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和支持國家外交政策的使命。自21世紀以來,作為其總體使命的一部分,它已經參與了部分維和行動。
KRI 加劄馬達,VII級驅逐艦
印度尼西亞海軍(
Tentara Nasional Indonesia-Angkatan Laut,或TNI–AL)成立於1945年9月10日,在印度尼西亞國民革命的初期,最初主要由在荷蘭皇家海軍或日本帝國海軍服役的印度尼西亞水手組成。革命中的艦隊由被俘的日本艦船組成,在沖突過程中與荷蘭海軍發生了數次沖突。
革命的結束標誌著印尼海軍向現代化海軍發展的開始。根據1949年12月圓桌會議的結果,印尼海軍獲得各種戰爭裝備和海軍基地。並在接下來的數十年間強化了自身海軍實力,組建了一直獨特的艦隊,還成立了自己的海軍陸戰隊和海軍航空兵。它從它國獲得海軍作戰裝備的種類和規模都在不斷擴大,不論是從荷蘭或是其他國家。
隨著印尼海軍實力的日益增強,使得其成功幫助政府處理了20世紀50年代湧現的無數分裂主義運動。幫助羽翼未豐的印度尼西亞在冷戰最激烈的時候免於被內部解體,安然的生存於這場遍及全球的美蘇衝突之中。隨著與蘇聯的關係日益密切,一些蘇聯海軍進入了印尼海軍服役。在1965年九三〇事件的餘波中,印尼切斷了與蘇聯的聯繫。幾年的政治動蕩時間最終導致了一個更加民主的政府的誕生,它追求與美英國等西方國家建立更緊密的聯系,並尋求來自西方國家的經濟投資。
印度尼西亞海軍在1980年代進行了一次重大的現代化改進,增加了導彈巡洋艦和其他先進技術到它們的武備庫。目前,印度尼西亞擁有東南亞最強大的海軍,並且因為與韓國簽訂協定得以有能力建造现代导弹巡洋舰和潜艇聞名於世。
RTNS 帕襄,III級驅逐艦
在於英法兩個國家(這兩個國家都占領了泰國的鄰國)發生了衝突後,暹羅在19世紀後半葉開始重組軍隊。
泰國皇家海軍(RTN)成立於1875年,當時被稱為暹羅皇家海軍。但經管有著皇室的支持,暹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前並沒有現代化戰艦,當時的暹羅公民捐款給拉瑪四世國王,從英國皇家海軍購買了一艘R級驅逐艦“HMS 輻射號”。這艘船被重新命名為“RTNS 帕襄”並服役於她的新海軍,這是第一艘服役於暹羅海軍的現代化戰艦。
暹羅隨後向日本造船廠訂購了兩艘海岸巡邏船、兩艘潛艇和數量眾多的驅逐艦。這些船只參與了1932年的暹羅立憲革命,將暹羅的君主專製轉變了當今泰國的君主立憲製,並發動了第二次泰法战争,利用1940年法國淪陷的那個秋天收復了在19世紀沖突中被法國侵佔的領土。法泰戰爭最終由日本的調解下於1941年5月9日在東京簽署的條約而結束。但在七個月後,日本入侵並征服了泰國,迫使泰國征服在1942年1月向同盟國宣戰。
1945年夏天,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給東南亞帶來了更多的政治動蕩。日本人的撤退和歐洲殖民勢力的削弱給許多國家留下了經歷重大變革的空間。在苏联和中国的支持下,共產主義思想開始在中南半島傳播。在美國與皇室的合力下,泰國最終抵擋住了共產主義的影響並加入了聯合國,泰國海軍也由此參加了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分別協助大韓民國和越南共和國)。
如今,現代化的泰國皇家海軍繼續發展著它們的綜合實力,並成為東南亞唯一擁有航母的國家。與台灣一樣,當地的造船業也有能力建造現代化的護衛艦和驅逐艦,而不必完全依賴於西方國家。
Destroyers
Gameplay
ROCS Shenyang, Tier IV destroyer
None of the various units that comprise the Pan-Asian destroyer branch originated in the countries whose flag they fly in World of Warships; every single hull was purchased from a foreign navy prior to seeing service in their respective Asian navies. As such, the line is an odd mix of play styles that dabbles in each of the other destroyer lines currently in the game: from
Longjiang’s roots in the
Kaiserliche Marine, to
Phra Ruang’s and
Gadjah Mada’s prior service in the
Royal Navy, to
Shenyang’s time flying the Rising Sun of the
IJN, to
Fushun’s
Red Fleet origins, to the surplus World War II-vintage
United States Navy hulls that comprise the high end of the line. Main battery performance varies widely from hull-to-hull based on the country of origin; the one unifying trait that all Pan-Asian destroyers share is that they equip deep-water
torpedoes. Unlike the torpedoes mounted on other destroyers, these fish are set to run at depths of 5-6 meters, meaning that enemy destroyers cannot take hits from them; conversely, they are highly lethal to all opposing battleships and carriers, as well as most enemy cruisers. Starting with Tier VIII's
Hsienyang, Pan-Asian destroyers also gain access to a modified version of the
模板:Surveillance Radar consumable with a shorter duration and range than that found on cruisers of similar tiers; unfortunately, they must sacrifice their
發煙機 (
) in order to mount it.